小牛電動顯然也是一個虧錢企業,盡管在2015年賣掉了5萬臺電動車,但是每一臺車都是虧錢銷售,在一年半的時間內,足足燒掉了5000萬的A輪融資。就這樣一個A輪融資迅速燒光,老板李一男官司纏身的公司,在資本寒冬的大環境下,似乎和數以百計“A輪死”的公司沒啥兩樣。但是和小牛目前所處的境況似乎大相徑庭,最近傳出了小牛獲得鳳凰瑞祥等3000萬美元的A+融資的消息,小牛又有錢可以燒了。讓人不禁要問的是,這3000萬美元A+投資背后是怎樣的邏輯?小牛持續燒錢究竟有沒有未來?
三問小牛:產品、市場和潛在對手
在討論這筆投資是否合算之前,我們不妨先問小牛的三個問題——面對的市場有沒有未來?產品和技術能否顛覆市場?有沒有不可逾越的對手?
第一個問題,小牛電動面對的是出行市場。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市場,包含了公共交通、私家車、出租車、摩托車、電動車和自行車等交通工具。而其中,大中小城市也存在明顯的區別。以北京為例,根據公開數據的粗略統計,每天具有3000——4500萬人次的出行需求,地鐵、公交車能覆蓋50%左右的需求,私家車大約能覆蓋15%,剩下的35%則由電動車和自行車覆蓋。
在中小城市,電動車和自行車的出行覆蓋率更高,甚至成為主流的出行方式。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在出行市場風光無限的Uber和滴滴,主要依賴機動車,其服務的出行人次比例其實只占出行總人數的小部分。在機動車污染導致霧霾橫行,大中城市限制機動車、鼓勵綠色出行的大背景下,電動車市場的增長會一直持續。VC無疑想在綠色出行中,發掘下一個Uber。
第二個問題,從小牛去年發布的小牛電動N1來看,小牛就是沖著顛覆傳統電動車行業來的。我們都知道,電動車無聲無息,不易被行人提前發現,而剎車性能普遍較差,很容易釀成事故。而鉛酸電池的保養、電動車的被盜問題也一直突出。而小牛一上來就是打破傳統,采用了鋰電池設計、并配置了超越新國標的剎車系統,再加上互聯網思維下的APP追蹤防盜、鋰電池的免維護等特點,頗有點當年小米出現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味道。
第三個問題,傳統電動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前五名的品牌占據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么看新品牌似乎難有機會。但是有了智能手機的前車之鑒,市場被技術革命或者是互聯網思維一夜扭轉也并非天方夜譚。在市場保有量超過2億臺的情況下,如果有電動車品牌能夠以技術創新+互聯網思維的方式切入,其想象空間無疑對VC是有吸引力的。
小牛電動車出行的市夢率
有龐大的市場空間,有綠色出行的未來所向,有等著去被顛覆的2億保有量市場和傳統品牌,有鋰電池、防盜、新式剎車技術及互聯網思維的加持,小牛電動的燒錢與虧損似乎可以被理解。但是光有這些還不夠,小牛想主宰出行場景,成為電動車行業的下一個Uber、滴滴,還會有一系列的挑戰有待戰勝。
雖然Uber、滴滴所代表的分享經濟高度依賴機動車,在霧霾、污染和擁堵的情況下,其在出行所占的地位必然有所局限。但是別忘了,Uber們本質上是一個服務平臺,向用戶兜售的是它們的服務和理念,只有服務,才能被高頻次、高粘性地使用。而小牛電動車本身只是一件工具,像傳統電動車廠商那樣,工具售出,用戶如非必要的售后和保養,無需再和廠商再次建立聯系,那么對用戶的服務頻次和粘性將大為降低,也談不上主導出行。
電動車的換代周期遠比智能手機長,想短期引爆存量市場困難重重。而在增量市場上,傳統品牌強敵環伺,小牛在技術上的優勢能保持多久是個未知數,如果不能像小米那樣快速打開市場,確立互聯網特色服務與互聯網渠道的價格優勢,和有強大線下渠道的傳統品牌展開拉鋸戰,對資金鏈無疑是巨大的考驗。
小牛下一步關鍵棋是保持用戶高粘性
我們看到小牛正在努力地在服務端進行創新,加強用戶粘性,試圖打造自己的用戶文化。比如說,小牛第一款產品目標是高端的發燒用戶,希望通過核心粉絲的反饋和口口相傳來提升產品以及增強美譽度。然后圍繞這些粉絲推出頭盔、手套、貼紙、個性背包等帶有文化色彩的周邊產品。又比如“niucare”電動車保養計劃,提供了免費整車保養、盜搶損失和人身傷害保險等,也在試圖顛覆傳統電動車行業的服務體系,增加用戶的粘性。
圖注:年輕人希望通過個性產品,找到自己興趣相投的圈子。
正如羅振宇所說,“這個時代錢越來越不值錢,用一個主意換來了papi醬團隊肯要我們的錢。這得謝謝人家。是人家給了我們投資的機會。”或許,對于VC來說,擁有“綠色出行、互聯網造車、電動車中的特斯拉”等概念的小牛,能完成3000萬美元A+投資,就是撿到了一個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