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世界第一摩托王國,龐大數量的摩托車,去越南旅游的人都會有個深刻印象,在首都河內、胡志明市這樣的大城市,街道上滿眼都是飛奔的摩托車。
首都胡志明市的街頭巷尾,摩托的轟鳴聲震耳欲聾,每遇紅燈,能齊刷刷排出去百十輛。連路邊的路牙,都為了方便摩托車隨時借道而砌成斜坡狀。當綠燈通行之時,一副沖出賽道的氣勢,嚇得外國游客一身冷汗。
越南人騎摩托車,可謂人車合一!不管是一個人還是載著其他人,他們都能自如擺動身軀,在車流中急轉急停,技術之嫻熟,令人驚詫。
對于去過越南的人來說,街頭的摩托大軍絕對讓人印象深刻,越南街頭的摩托車就像中國的電動車一樣,甚至猶有過之,常常成群結隊地行駛,汽車反而成了被包圍的存在。
越南的許多道路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相比于汽車,摩托車在這種道路條件上顯然更加方便,慢慢的摩托車也成了一種情懷,融入到越南人民的生活之中。
有這么龐大的摩托車基數,越南實行禁摩的難度可想而知。
很多越南人民都是有幾十年駕齡的老司機,他們駕駛摩托車的技術爐火純青,汽車才能完成的運輸量,他們用摩托車也能完成。
載人、載物一起來,還能保持好平衡,這就是在多年的騎行中磨練出來的。
據統計,越南大約有9000萬人口,摩托車持有量超過了4500萬臺,是名副其實的“摩托車王國”。然而,以“Made in china”chin卻沒能在這片市場上站穩腳跟。
在越南這片制造業戰場,中國品牌曾打下的天地正被日韓企業一步步蠶食鯨吞。“中國制造”逐漸淪為“低端廉價”的代名詞。而“日韓制造”能成為“高大上”的選擇。在越南“摸爬滾打”的中國電子電器業制造商,“中國品牌”在越遭遇“滑鐵盧”的癥結到底又在哪里呢?
1、越南民眾說到做到,他們是堅定的“反中國貨”支持者
對于普通的越南民眾來說,“騎著中國產的摩托車”在朋友面前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情。越南民眾對中國商品的偏見與誤解越來越固化,普通民眾眼里,“中國商品”總是與廉價低端掛鉤。
越南政府常年致力于宣傳的“經濟去中國化”無疑是主要推力,并悄無聲息地滲透進越南人的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商店里“中國制造”逐漸銷聲匿跡,即便在街頭偶然發現“中國制造”,也被隱晦地標成了“made in P.R.C”(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近兩年勢頭強勁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也對這種偏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14年中國在南中國海設立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隨即在越南掀起了抵制中國的浪潮,大部分越南人以抵制中國商品、購買并使用越南貨來彰顯愛國情懷,并且,他們真的做到了,說不買就是不買。
雖然中越在南海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但在臨近中國的北部灣和西沙區域,中國的漁業、鹽業和油氣開發都不曾受到越南“實質性的抵制”。到底是知根知底的老鄰居,越南在南海越南一側油氣和漁業開采也十分克制,并不觸碰中國方面的底線。
當然,西方媒體每次都會抓住各種機會,大喊“中國威脅論”,越南商人中不乏借著大規模抵制中國制造之勢,抓住時機大發一筆的。反華浪潮一陣一陣的上演,越南釀造業和建筑業大亨阮友堂就斥重金投資了一家名為“V+”的商城,專門賣越南貨,在賺得朋滿缽滿的同時還收獲了民眾的支持。
不僅如此,越南的明星們業在對中國貨的宣戰中添了一把火,很多明星就曾公開宣揚抵制中貨,在每年的越南貨推廣日更是站在鼓動越南人“用越南貨不用中國貨”的風口浪尖。
媒體的輿論渲染、政府的默認以及民眾的跟風起哄共同助長了“反中國貨”的風氣,中國制造在越南市場上舉步維艱。
2、粗制濫造讓抵制中貨順理成章,中企“自毀招牌”
一面是越南民眾對中國制造的不屑一顧,另一方面,中國人也瞧不上越南,破舊的建筑,擁擠不堪的街道,落后的經濟,一提到越南國人心中難免浮現出這樣的關鍵詞。即使是在越南淘金的中國人也對當地生活嗤之以鼻。“在越南買東西要用袋子裝錢幣”,“在越南大街上丈夫可以隨意買賣妻子”等傳統謠言已經滿世界飛。
在優越感作祟,短視者愈加愚昧,過去許多南下淘金的中國企業認定越南人消費不起高檔優質的商品,就選擇將國內低端、落后的工藝或產品銷往越南。這些“粗制濫造”產品十分不耐用,即使是相對沒有技術含量的衣褲鞋襪也只能穿個把日子,沒多久就破損了。其他中國產的小商品電器就更是經不起折騰,只能以價格取勝。
早些年的中國商人大抵是抱著“人生得意須盡歡,能賺一筆是一筆”的心態跑去越南投資的。中國企業不加節制的相互壓價,進一步導致了犧牲質量以換取“更有競爭力的”超低價格的行為,如此惡性循環,極大損害了中國產品在越南人心中的形象。
中國摩托在越南市場的大起大落就是慘痛教訓。中國摩托也曾火遍越南的大江南北。上世紀90年代,物美價廉的中國摩托車席卷了越南摩托車市場,一舉打破日本摩托車的制霸局面,市場占有率一度逼近80%,當年的嘉陵、宗申曾是越南街頭的街車。然而,輕易的成功卻使得讓中國摩托車企業無限膨脹,意圖兼得價格優勢和豐厚利潤,“被迫”減少成本,質量下滑,最終被日韓企業反將一軍,從笑傲越南市場的霸主跌至崖底,將一手好牌打成了死局。
風起于青萍之末,中國企業在“摩托車之國”的“國民行業”遭遇“滑鐵盧”,直接拉低了“中國制造”在越南人心中的地位。
而后來者日韓企業,,卻看準時機,紛紛將高新技術和高質量產品帶到越南。2006年越南加入世貿組織,越南市場迅速成為外國投資熱門。日韓兩國資本迅速占領市場,相繼成為越南最大投資來源國。雅馬哈的輕便踏板車,如今早已霸占了越南街頭。
在走向越南市場的路上,中國產品自我推銷面臨著兩大壓力。一方面是價格競爭有增無減。近年來,三星、索尼等日韓品牌掀起降價潮,削弱了中國電子產品的價格優勢,面對同質同價的產品,歷來深受越南人青睞的日韓產品自然成為第一選擇。
另一方面,越南市場對本國人和外國人實施雙重標準,當外國企業與越方產生項目爭議,哪怕選擇訴諸法律手段解決糾紛,法律也必然偏袒越方企業。哪怕只是在手機銷售店里投放廣告這種小事,越南企業或是越南籍員工事半功倍,往往能與店家迅速達成免費協議。而中國人絞盡腦汁依然是事倍功半,更有可能遭到拒絕。
越南民眾冒著酷暑搶購華為手機
盡管越南與中國在文化和歷史上確有一脈相承之處,兩國的世界觀與社會現實已然天差地別。部分走入越南的企業家對越南知之甚少,靠一些“小手段”投機,得到的是曇花一現的虛假繁榮。而想要真正在越南樹立起企業品牌,終究還需腳踏實地調研,融入當地社會。
來源:陸地飛行者